在线留言

颅脑损伤动物模型构建指南

 

核心建模方法对比

 

实验设计关键要素

 

1. 分组方案(示例)

正常对照组:假手术 + 生理盐水

模型组:单纯建模处理

阳性药组:依达拉奉(3mg/kg)

受试药组:低 / 中 / 高剂量(如 10/20/40mg/kg)

 

2.观测指标体系

 

1)行为学评估

 

mNSS 神经功能评分:0-18 分(0 = 正常,18 = 严重损伤)

平衡木测试:记录停留时间及跌落次数

转棒实验:评估运动协调能力(转速 15-40rpm)

 

2)病理检测

 

HE 染色: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

尼氏染色:皮层 / 海马神经元存活数量

 

免疫组化:

 

GFAP(星形胶质细胞活化)

β-APP(轴索损伤标志物)

NeuN(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)

 

3)超微结构分析

 

投射电镜:线粒体肿胀程度、突触结构完整性

免疫电镜:谷氨酸受体 GluN2B 亚基定位

 

4)分子生物学

 

qPCR:BDNF、NSE 基因表达

Western blot:p-AKT、cleaved caspase-3 蛋白水平

 

模型构建标准化流程

 

Feeney 模型操作要点:

 

 

设备校准

 

1)导管垂直度误差<0.5°

2)撞击力校准:20g 砝码从 30cm 坠落产生约 0.5N 冲击力

 

手术步骤

 

1)大鼠俯卧位固定,剪开头皮暴露顶骨

2)在右顶叶钻孔(直径 3mm),保持硬脑膜完整

3)调整 T 型撞杆高度至 30-50cm,释放砝码

 

弥漫性模型操作要点:

 

呼吸管理

 

1)撞击后立即行气管插管,维持潮气量 8ml/kg

2)血氧饱和度需维持>95%

 

多参数监测

 

1)连续记录心率(>300bpm 提示应激)

2)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90-110mmHg

损伤程度分级标准

 

五、前沿技术应用

 

光声成像技术

实时监测脑水肿动态变化(血红蛋白浓度成像)

 

单细胞测序

绘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图谱(如 C1q + 促炎亚群)

 

类器官模型

构建血脑屏障芯片,模拟创伤后炎症反应

注意事项

 

动物福利

撞击后需立即注射布托啡诺(0.1mg/kg)镇痛

术后每日评估疼痛程度(采用 Utrecht 疼痛评分)

 

质量控制

Feeney 模型需控制撞击速度在 3.5-4.5m/s

弥漫性模型需确保铜柱垂直撞击中心垫片

 

数据标准化

脑梗死体积计算:V=π/6×a×b×c(a/b/c 为三个正交直径)

免疫组化结果采用 ImageJ 软件进行 IOD 值定量

 

七、经典文献案例

 

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》2024

 

利用光声成像揭示 Feeney 模型中血脑屏障破坏的时空特征

 

Journal of Neurotrauma》2025

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弥漫性模型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激活

 

结语:颅脑损伤模型选择需结合损伤类型(局灶性 / 弥漫性)、研究深度及伦理要求。建议优先采用 Feeney 模型进行机制研究,弥漫性模型用于重症监护研究。注意结合多模态成像技术和单细胞测序解析病理机制,同时严格遵循国际实验动物福利标准(如 ARRIVE 指南)。

动物实验